close





二戰前法國與非洲關系的主軸就是法國的殖民擴張以及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的建立。法國大革命前舊王國建立的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領土主要集中於新大陸以及印度:加拿大的魁北克,印度的本地治理以及法國散佈在加勒比海的海外省都是第一殖民帝國的遺產。但是隨著法國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以及七年戰爭中的失利, 法國在印度以及北美的幾乎所有殖民地都被英國奪取。到大革命前夜,法蘭西第一殖民帝國已經基本湮滅。而法國第一次嘗試染指非洲則是大革命戰爭時期拿破侖進軍埃及以期切斷英國與其殖民地的聯系。1830年法國占領瞭阿爾及爾,正式吹響進軍非洲的號角。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已經完成瞭其對幾乎半個非洲的殖民占領,法國也成為瞭當時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



法語非洲:舊日帝國的最後堡壘

法國殖民主義在後殖民時代的延續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機場,法語和阿拉伯語並列

前些日子,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被法國警方拘留,理由是涉嫌在2007年的總統大選中接受瞭來自當時的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的政治獻金。事實上在薩科齊當選總統後,法國與利比亞的關系的確急速升溫。薩科齊於五月當選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此後不久他就出訪利比亞並且促成瞭法國與利比亞之間跨經濟、軍事、文化交流等各領域的合作協議。卡紮菲更是在當年年底歷史性地訪問法國:他上次訪法已經是三十四年前的事情瞭。這次調查也使得法國與非洲那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重新浮現在輿論的視野中。為什麼法國如此重視與非洲國傢關系的發展呢?許多國人都對法國現在的實力有所疑問,與傳統大國美俄以及上升中的中國相比,法國和英國更像是舊時代的明日黃花。尤其是法國,其在二戰中早早投降一事更是成為全世界人民茶餘飯後調侃的對象。現在國人對法國的印象也停留在奢侈品、美食、巴黎的街道等刻板印象上,完全看不出法國哪裡有個大國的樣子。要理解法國國際地位的支撐點,就必須關註法國和非洲大陸的關系,可以說非洲是法國這個舊日帝國最後的堡壘。

獲得瞭黎巴嫩以及敘利亞達到面積最大的1931年的法蘭西殖民帝國,黑色部分是法國本土以及海外殖民地。非洲部分被分為瞭北非保護國、阿爾及利亞、法屬西非(A.O.F)以及法屬赤道非洲(A.E.F)幾個部分

同時法國至今依舊是非洲憲兵,在過去的十年間,法國三度軍事幹涉瞭西非事務。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是2013-2014年對馬裡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發起的軍事行動。法國現在在非洲大陸的十一個國傢保持有駐軍,其中在塞內加爾、加蓬以及吉佈提保持瞭三個永久軍事基地。在馬裡的反伊斯蘭恐怖主義行動以巴爾赫內行動的名義延續到瞭現在並且擴展到瞭佈基納法索、乍得、馬裡、毛裡塔尼亞和尼日爾五個前法屬殖民地,總部設在乍得首都恩賈梅納。



4鏡頭行車記錄器



這一套殖民同化系統的急先鋒,自然就是法語瞭。1871年第三共和國建立之後,共和國政府在法國國內開始推行以基礎教育為支撐的標準法語推廣運動。“說法語,做文明公民”(Parlez fran?ais, soyez propres citoyens)成為當時的口號。同樣的運動自然在法國的非洲殖民地也展開瞭。需要註意的是,十九世紀中下旬對於西歐各國來說都還隻在本土普及基礎教育的階段,對於殖民地的基礎教育普及自然不會有很大的力度。此時殖民地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不能用我們今天對於基礎教育的理解來直接套入。但是即便是這樣,法國對於同化殖民地民眾的努力也已經凸顯。時任法國總理茹·費理(Jules Ferry)在法國國內推行義務教育的同時,於1883年在阿爾及利亞,法國最老牌的殖民地,建立瞭純法語的基礎教育系統,從源頭上排斥阿拉伯語。在1892年發佈的教育大綱中更是明確指出:“阿爾及利亞當地教育系統存在的意義,就是傳播我們的語言(法語)。”到1916年阿爾及利亞共有四萬名穆斯林學童在僅以法語教學的教育系統中就讀,約占阿爾及利亞適齡兒童總人口的5%。雖然看起來並不是很多,但是考慮到當時基礎教育落後的情況,已經是很驚人的數據瞭。突尼斯的情況或許可以更好地展現法語對於當地基礎教育的滲透。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到1914年一戰爆發前夕,突尼斯的公共教育預算從十二萬法郎快速增長到四百二十四萬法郎,其中的大部分都被用來在突尼斯建立一套全法語的教育體系。這一套體系在與突尼斯傳統的穆斯林經學院的競爭中也取得瞭上風的。1913年的數據顯示,突尼斯的公共教育體系中共有三萬六千餘名學生,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學生。而同一年突尼斯經學院中則隻有兩萬三千餘名學生。在法屬西非、赤道非洲以及馬達加斯加也是同樣的情況。



出於陸權的殖民思維,戰後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從來沒有像英國一樣主動退出某某殖民地。整個第四共和國短暫的歷史就是與各個殖民地的鬥爭史:法屬印度支那、馬達加斯加、阿爾及利亞。最終阿爾及利亞戰爭拖垮瞭第四共和國。戴高樂的第五共和國雖然認可瞭前殖民地的獨立,但是背後並沒有放松對前殖民地的控制。基於前殖民地精英對法語以及法國文化的依賴,法國在後殖民時代依舊保持著對前非洲殖民地極強的控制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雖然法國本土已經棄用法郎,但是非洲依舊有14國的官方貨幣是法郎。其中塞內加爾、科特迪瓦、馬裡、貝寧等八國使用西非法郎。加蓬、剛果(佈)、喀麥隆等六國使用中非法郎(其中包括此前為西班牙殖民地的赤道幾內亞)。兩者由法國政府在戰後的1945年分別在當時的法屬西非以及法屬赤道非洲發行。這些國傢獨立後依舊保留瞭西非經濟共同體以及中非經濟共同體以及各自的法郎。 西非國傢中央銀行設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而中部非洲國傢銀行則設在喀麥隆首都雅溫得。西非法郎和中非法郎對歐元(之前是法國法郎)匯率一致且固定,由法國財政部擔保。因為匯率由法國擔保,這些國傢必須將自身外匯儲備的一部分儲存在巴黎的法國金庫中。同時西非及中非各國的貨幣政策也是由兩個中央銀行與法國央行協商後制定的,可以說沒有法國的首肯,所有這些國傢都不能獨立自主地制定貨幣政策。進入新世紀以來,西非法郎和中非法郎在非洲承受著越來越多反對的聲音,許多年輕人都將其視作法國在非洲的殖民殘餘以及幹擾非洲民主化進程的手段。

法國在非洲的軍事存在圖,紅星標出的是法國在西非各國的駐軍營地,在塞內加爾首都遊覽車行車紀錄器達喀爾、加蓬首都利伯維爾以及吉佈提首都吉佈提市則建有三個海外軍事基地







即使是在阿拉伯語教學中,法國政府也力求清除阿拉伯特色。1905年於阿爾及爾出版的教師教學手冊,標題是《阿拉伯口語準備教程》,下方專門註明“不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圖像教育及直接教育法”以及本手冊“符合官方政策”

而這一套基礎教育系統的最終目標就是使得被殖民人民中的精英能夠熟練地掌握法語,進而讓他們到法國繼續他們的高等教育。正是因為這樣,與英國不同,法國政府很少在殖民地建立大學。除瞭在阿爾及利亞在1909年建立瞭阿爾及爾大學以及散佈在非洲的幾所培養底層殖民地官員的師范學校外,法國從沒有在殖民地設立過大學,大部分殖民地精英想要獲得高等教育都必須前往法國本土。通過這樣的一套向巴黎集中的純法語教育系統,法國保證瞭其對殖民地人民的文化同化。這些殖民地精英中包括瞭一大批日後各國的最高領導人,比如塞內加爾首任總統利奧波德·桑戈爾(Léopold Senghor)以及首任突尼斯總統哈比卜·佈爾吉巴(Habib Bourguiba)都是在巴黎完成瞭他們的大學教育。正是因為這樣,法國在這些殖民地精英中建立起瞭對法語以及法國文化的認同。桑戈爾本身是一名著名的以法語寫作的詩人,使用的法語精準而優美。與英國主導成立的英聯邦不同,法國的同類型組織法語圈國際組織雖然總部在巴黎,但卻是由前殖民地精英發起的。在發起者中就包括瞭桑戈爾和佈爾吉巴。時至今日,許多前法國殖民地依舊把法語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其中極端的例子就是塞內加爾。塞內加爾本國人口中僅有30%的人口使用唯一的官方語言法語,而全國93.5%的人口使用的沃洛夫語則並不是憲法規定的國傢官方語言。同樣地在馬格裡佈三國(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雖然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及柏柏爾語,並沒有法語,但是實際上法語是行政以及教育系統使用的語言,三國分別有32%、40%以及64%的人口使用法語。摩洛哥和突尼斯都給予我國公民免簽待遇,去兩國旅遊根本不需要學習阿拉伯語,因為法語通行,然而法語卻不是兩國的官方語言,可以說是法國的殖民體系創造瞭這種魔幻現實主義。

但是英法兩大殖民帝國對待殖民地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作為傳統海權以及商業帝國的英國視殖民地更多地為自己的原材料供應地以及商品傾銷市場,盎格魯-薩克遜化僅僅發生在原生文明落後的大洋洲以及北美洲,是伴隨著對當地土著的虐殺帶來的副產品。在諸如英屬印度或是南非等地英國采取的則是間接統治的方法,與地方精英合作,並不謀求建立一套全新的系統。典型的就是英國在印度采取的與土邦精英共同統治的方式,粗俗點說就是找狗腿子。歷史書上說晚清政府成為西方列強在華利益的代理人,我國徹底淪為半殖半封社會,就是典型的間接統治。總之英國隻要求殖民地政府穩定地提供原材料以及消費英國的工業制成品,並沒有什麼同化殖民地人民的想法。

卡紮菲於2007年12月訪問法國時與薩科齊的合影

前進,非洲!





原標題:法語非洲:舊日帝國的最後堡壘前些日子,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被法國警方拘留,理由是涉嫌在2007年

青色代表西非法郎區,橘色代表中非法郎區,兩者加起來共占瞭撒哈拉以南非洲16%的人口以及10%的國民生產總值。這些地區就是法國企業的後花園

大貨車行車紀錄器安裝

但是作為傳統陸權的法國則代表瞭另一種殖民思維:直接統治。法國不光希望從殖民地獲得商業利益,更是希望將殖民地人民全部變成法國人。此舉從18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佈阿爾及利亞成為法國的三個省(阿爾及爾、康斯坦丁、奧蘭)的行為中就可以看出,要知道當地可是有著強大的伊斯蘭和阿拉伯文化傳統。與英國不同,法國在其殖民地推行的是一套統一的全新的管理系統。不管是在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馬達加斯加或是印度支那,法國的殖民管理系統都是同一套,少有英國那樣的因地制宜以及與地方精英合作。這樣一套強調統一以及同化的系統為法國殖民地帶去的就是激烈的法國化進程。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法國文化在殖民地獲得瞭壓倒性的統治地位。同時整個殖民地政府以及官僚系統幾乎全部由法國人組成,被殖民地人民隻能在政府的底層找到一些職位。在這一套巴黎指揮的中央集權的殖民體系下,法國文化在文學、語言等多方面開始瞭對殖民地原生文化的清洗與替代。



法國文化的滲透



現在的法國依舊是中美之後的非洲第三大貿易夥伴,非洲的前法國殖民地為諸如道達爾和阿海琺在內的法國諸多企業提供瞭一個安全的港灣 。可以說依靠著法國獨特的同化性殖民政策,法國至今依舊得以對其非洲前殖民地保持超強的控制,法國也因此得以保持自身一定的經濟活力。也正因為如此,法國一直將西非和北非視作自己的後花園,這次薩科齊的醜聞可以說一點也不令人驚訝。我國在非洲的佈局也盡量繞著法國控制的西非和北非走,主要集中在埃及、肯尼亞、尼日利亞、安哥拉等前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根據我國海關2017年發佈的數據,中國在非洲的前十大貿易夥伴國中,隻有阿爾及利亞、剛果(佈)以及摩洛哥三個前法屬殖民地。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也剛好和法國控制的西非錯開。2018年年初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其中一項成果就是促成國傢開發銀行以及法國開發署在非洲的合作。其中更是包括瞭中法在上文提到的巴爾赫內行動中的反恐軍事合作。與盎格魯-薩克遜國傢不同,法國是西方國傢中最積極地在非洲與我國展開合作的國傢。理解法國對非洲的殖民歷史以及持續至今的控制力對於理解法國現在的國際戰略以及國際地位都是至關重要的。




原標題:法語非洲:舊日帝國的最後堡壘

2013年的數據顯示我國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總交易額達到一千五百億美金,而法國以六百億美金的數據排在第三,僅僅比美國的七百二十億少一點而已。更重要的是法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額在2012年僅有二十一億美金,和我國的二十五億美金處在同一水平,遠低於美國的三十七億,更不要說英國七十五億美金的投資瞭。這一些都是基於法國對法語非洲的控制力得來的。
arrow
arrow

    tyseythesmg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